股海拾贝丨拾贝投资月度观点速递202008 -凯发k8官网
发布时间:2020-09-03
8月沪深300小幅上涨,年初至今上涨将近18%;8月纳斯达克指数大涨近10%,年初至今已经上涨超过30%,几大科技股市值占比创下历史新高。
每次市场持续上涨后说,这一次和以前不一样,通常会被证明是错的,因为历史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重复。但历史确实有时候会有不一样的韵律,很少,但确实存在,并且很重要。我们想尝试看看这一次有什么可能是不一样的。
我们认为,买股票和买中国可能是投资史上的一种地壳运动,它压倒性地超越了日常的波动,主导了趋势,相对于地壳运动,日常波动可能只是风吹草动而已。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曾经有过,1959年美国股票和债券投资范式发生过一次大逆转。之前投资者只在股票收益比债券高的时候才购买股票,随后这一条规律被打破了,背后的原因是,股票红利的稳定性和分红股票数量的上升,更重要的是社会通胀环境的变化。1800-1940年美国生活成本年均只增长0.2%,140年下来只增长28%,但是1941-1959年的年均通胀率是4%,债券的性质从一种不怎么会违约的金融工具变成一种风险极大的投资,投资者不再把股票当做一种收益和风险不可测的资产,开始看中其未来可能带来增长的红利,为了股票的增长机会和对通胀的对冲,投资者溢价购买股票变成趋势。记住老时光的人们仍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尽管这个新趋势的轮廓在1959年以前就已经可见,但从“烟屁股”投资走向追求未来增长的转变也有一个过程。
1959年的这一次转变背后是债券相对于通胀的风险大幅上升和股票从大萧条中走出来以后经营稳定性的上升并可以抵御通胀;现在股债的关系再次发生很有意思的变化,债券收益率从80年代的20%左右下降到现在几乎为0%,这是自利息这个概念诞生来从未有过的,并且展望未来好像也很难大幅上升,同时股票赢家通吃成为市场法则,涌现出的一些公司不断巩固自己的护城河。
债券市场通常比股票市场大很多,债券收益率的“永久性下降”会增加股票的需求,这是一个趋势性的变化。
中国经济为全球贡献最大的增量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成为占比15%左右的第二大经济体也已经很久,但是中国资产在全球投资人的配置中始终很少,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以后,格局开始改变,疫情以后更加让全球投资人看到中国经济作为一个独立发动机的价值,投资中国股票已经像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做实业投资一样重要的事情。中国经济的净出口占比gdp已经很少,但是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增量的贡献者,可以说中国的内循环已经是全球经济增量的一个重要来源。
对于中国人而言,以前股票资产是一个体验一般的投资门类,长期收益率其实不低,但波动太大,相对于地产的稳定上涨,体验很一般;同时以前还有很多理财产品提供很高的无风险收益,现在这些竞争品的吸引力都大幅下降了。未来中国股市的波动性会下降,原因之一是政府对股市定位的变化,就和在美国投资股票不要和美联储作对一样,中国政府对于市场的定位对于中国市场很重要;波动性下降的另一个来源是中国股市的市场化、国际化推进速度很快,同时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在大幅提升,注册制进一步加快了这个趋势。所以未来,股票会逐步成为大众的一个基本资产配置门类,这一潜在需求巨大,已经在变成现实需求。
现代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逻辑也对股票投资有利,居民收入的恢复有赖于经济活动恢复,经济活动恢复有赖于动物精神的回归,动物精神的回归有赖于资产价格的上涨,资产价格的上涨有赖于财政货币的刺激,各种组合变形,基本上都是这个逻辑的变种,资产价格上涨总是处于比工资收入恢复更加有力的位置上,股本的回报总是比名义gdp增速更快,工资收入一般不会超越名义gdp增速,所以贫富差距是内生的。而高净值人群的风险承受能力更高,对于高风险资产比如股票的需求比例会更大。
透明化的世界,消费者要性价比、企业要利润的组合加上资源的全球配置,结果是企业间的分化加剧,并且企业创造财富的速度也在大幅加快。
买股票、买中国大概率是一个有底层逻辑支撑的趋势,类似地壳运动。按照历史的眼光看,股票的吸引力已经大幅下降,但是相对的角度来看,股票似乎还是最优的选择。
即便有地壳运动,风吹草动也不是不再重要,中国经济未来几个季度处于持续恢复中依然可以期待,虽然环比改善速度开始变慢。全球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也逐步可控,股票比以前贵一些,但从相对的角度出发看,依然可以接受。
现在的市场受益于疫情下的宽松,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逐步正常化,随着疫情的可控,联储的宽松环比减弱也是正常预期,这对金融市场是一个考验。